受歐洲冬季氣候反常變暖的影響,1月以來,有著“歐洲天然氣價格基準”之稱的荷蘭TTF天然氣期價一路下跌,連跌數周,1月18日一度下跌6.1%,接近16個月來的最低水平。目前荷蘭TTF天然氣期價每兆瓦時約56.50歐元,是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的最低水平。
歐洲溫暖的冬天不僅影響了天然氣的價格,對當地的滑雪產業也帶來了較大的沖擊。據法新社報道,自2023年元旦開始至今,歐洲持續的“暖冬”天氣,讓本應是白雪皚皚的滑雪勝地野草叢生,很多滑雪俱樂部因為沒有生意,難以正常營業,甚至面臨關門和裁員。在波黑亞霍里納山一家滑雪俱樂部門前,滑雪教練彼得一臉無奈卻不失幽默地說:再不下雪,我想會考慮改行做滑草教練了。
1月17日,因新冠肺炎疫情中斷三年的達沃斯
論壇(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重新開幕,與以往在大雪紛飛中開幕的達沃斯論壇場景不同,今年達沃斯的降雪量明顯偏少,鵝毛大雪更是難得一見,由此引出的氣候變化全球變暖話題,也成為與會嘉賓討論最多的嚴峻話題。
據歐洲媒體報道, 1月1日以來,反常高溫天氣席卷歐洲,多國氣溫打破歷史同期最高紀錄,一些地區的夜間溫度甚至與夏季一致。此外,溫暖的天氣還影響了阿爾卑斯山、西班牙北部等多個滑雪勝地,甚至許多滑雪場已經出現雪荒。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樣的溫暖天氣目前仍未結束。專家稱,持續時間長、最高氣溫偏高明顯、多地創紀錄,是此次歐洲高溫天氣的顯著特征,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對歐洲產生了直接影響,歐洲的這場“暖冬”預計還會持續更久。
現狀
冬季氣溫普遍偏高
這個冬季的歐洲到底有多暖?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消息稱,從2022年年底到2023年開年,歐洲數百個天氣觀測站都錄得創紀錄的溫度。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一位資深科學家介紹,2023年第一天歐洲的平均氣溫,比1940年到2022年間一月的任何一天都要高。
以法國東部城市貝桑松為例,據法新社報道,2023年1月1日這一天錄得的氣溫為18.6攝氏度,比1918年創下的同期最高紀錄還要高出1.8攝氏度。而德國當天則記錄到攝氏20度以上高溫。世界氣象組織稱,自1881年有記錄以來,德國從未觀察到在新年之交有如此溫和的氣溫。匈牙利布達佩斯度過最溫暖的圣誕平安夜之后,1月1日元旦氣溫高達攝氏18.9度。
另外,波蘭、丹麥、荷蘭、白俄羅斯、捷克、西班牙、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等國在全國范圍內創下高溫紀錄。
據路透社報道,進入1月以來,西班牙的氣溫異常高。北部巴斯克自治區的81歲的居民歐塞維奧·福爾黑拉表示,往年這時節“這里經常下雨,天氣寒冷”,但今年“感覺像夏天”。
長期追蹤全球溫度極值的氣象學家Herrera介紹,波蘭科爾別盧夫錄得19攝氏度的新紀錄,這一溫度通常五月才出現,比一月平均氣溫高18攝氏度。捷克的亞沃爾尼克1月氣溫通常為3攝氏度左右,近日卻沖到19.6攝氏度。
在瑞士,元旦的最高氣溫沖到了20攝氏度,打破了阿爾卑斯山北面的一月氣溫紀錄。
滑雪產業遭遇打擊
異常的“暖冬”給歐洲經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滑雪產業造成了嚴重的沖擊。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道稱,近期,由于溫暖的天氣和低降雪量,北阿爾卑斯山和法屬比利牛斯山脈的部分低海拔滑雪勝地不得不關閉。
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附近的亞霍里納山曾舉辦過1984年冬奧會的項目,但今年由于雪量不足,本應該是旺季的時節卻游客稀少。
波蘭南部的札科帕內取消了原定1月初舉辦的跳臺滑雪賽事。在瑞士滑雪勝地阿德爾博登,1月14日舉辦的高山滑雪世界杯,因雪坡上雪量不足,裸露著淤泥和草皮,只好啟用大批造雪機,確保比賽順利進行。
阿爾卑斯山區的冰上汽車和摩托車比賽原定1月13日至14日舉行,但因雪量不足已經被迫取消。賽事組織者說,最近幾周天氣溫暖,且預報顯示接下來仍沒有冷空氣和降雪,不適合在1550米海拔處舉辦賽事。
原因
歐洲氣候暖化嚴重
受暖空氣運動疊加途經海域海水溫度升高等因素影響
對于今年歐洲遇上歷史罕見“暖冬”的原因,世界氣象組織分析稱,今年以來,地中海地區上空的高壓區和大西洋低壓系統引發了強烈的西南氣流,將暖空氣從非洲西北部帶到了中緯度地區。由于高于正常海面溫度,空氣在經過北大西洋時進一步變暖。在北大西洋東部,海面溫度比正常溫度高1至2攝氏度。暖空氣在運動過程中,途經海域的海水溫度又高于正常水平,溫度進一步升高,這些因素造成了新年過后歐洲氣溫普遍偏高。
此外,“暖冬”是全球變暖這一氣候變化的直接體現。
氣候變暖正在融化高山冰川并改變歐洲冬季的面貌。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的《歐洲氣候狀況》顯示,在1991年至2021年這30年間,歐洲地區明顯變暖,平均每十年氣溫上升0.5攝氏度。從1997年至2021年,高山冰川的冰層厚度減少了30米。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分析稱,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氣候系統不穩定加劇。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的分析報告稱,地球正在因為燃燒化石燃料等人類活動變暖。相比于前工業化時期,全球平均溫度已升高約1.1攝氏度。未來五年,全球年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1.5攝氏度的可能性為50%,這表明《巴黎協定》“爭取1.5攝氏度”的全球溫控目標可能在2026年前后就會被打破。
在2022年的夏季,歐洲曾經歷了極端高溫天氣,造成干旱,今年新年剛開始,又經歷“暖冬”,這說明,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對歐洲產生了直接影響。世界氣象組織預計,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將成為常見現象,其中歐洲地區的溫度將比其他地區上升得更快,其背后推手正是拉尼娜現象和海面異常溫暖,變暖的大氣層和海洋,正讓創紀錄高溫變得愈加頻繁。
影響
反常天氣 “烤”驗歐洲
“暖冬”不僅打擊了歐洲的滑雪產業,也影響了歐洲的農業生產,加劇了糧食危機,潛在的災害天氣風險也在增加。聯合國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如果全球氣溫到2100年比現在上升3攝氏度,農作物歉收與干旱所導致的經濟代價將比現在高5倍。
專家分析,伴隨“暖冬”而來的是雨雪等降水快速減少,這將使今年開春后,歐洲有關地區的水電、核電、航運、農業等都受到沖擊。以農業為例,反常的氣候變暖擾亂了農業生產的正常周期,并削弱整個生態系統,農業越來越無法承受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
法國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2022年農業收成估測指出,夏季的極端炎熱和干旱嚴重影響農作物收成。與前一年相比,谷物產量下降10.9%,玉米下降29.2%,含蛋白質作物產量下降21.3%,甜菜下降10%,馬鈴薯下降9.2%。
法國面臨的氣候現狀只是宏觀氣候變化造成影響的一個縮影。專家分析,全球持續變暖,不僅意味著旱災與洪災增多、山火更加肆虐、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加速等生態環境
問題,更帶來了糧食危機、“氣候難民”激增等經濟與社會問題。
專家分析,“暖冬”出現或給歐洲實現
碳中和目標帶來更大壓力。英國牛津大學環境專家拉迪卡·科斯拉博士表示,科學表明,隨著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的加劇,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和規模將會增加。因此,我們將會目睹更多的極端炎熱天氣,這些天氣將比以前更頻繁,溫度也比以前更高。
冰川是全球變化最直接和最敏感的指示器,高溫之下,阿爾卑斯山上的冰川正加速融化,冰川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形成堰塞湖等后果,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區域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危害,冰川持續融化導致周邊區域河流和湖泊的面積不斷增加,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可能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長遠影響。
雖然歐洲“暖冬”帶來種種不利影響,但在歐洲面臨能源危機的情況下,“暖冬”卻意外地幫了歐洲的“忙”。據歐洲媒體報道,“暖冬”的到來對天然氣供應緊缺的歐洲來說是“雪中送炭”。由于天氣溫暖導致天然氣需求下降,歐洲天然氣的儲備比往年更加充足。據歐盟統計,截至目前,歐洲天然氣需求遠低于最初的預期。自入冬以來,歐盟僅燒掉了其天然氣儲備的17%?!芭笔箽W洲的供暖需求低于10年平均水平,從而減輕天然氣發電的壓力。
據西班牙《經濟學家報》報道,這個冬季因為歐洲居民取暖需求的減少,歐洲用氣價格出現下跌,一定程度緩解了俄烏沖突帶來的能源緊張局勢,給了歐洲各國一點喘息空間。
對策
全球共同行動 減緩氣候變化
過去8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暖的8年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公報說,受不斷上升的溫室氣體濃度和累積熱量的推動,過去8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暖的8年,全球長期變暖仍在繼續。
據統計,過去30年,歐洲地區氣溫升幅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隨著變暖趨勢持續,異常高溫、野火、洪水和其他氣候變化因素將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整個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迫在眉睫。
世界氣象組織應用氣候服務主管羅伯特·斯特凡斯基警告說,如果全世界再不采取緊急行動,類似高溫、干旱、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未來或成為常態。
據歐洲媒體報道,在1991年至2021年這30年間,歐洲地區明顯變暖,平均每十年氣溫上升0.5攝氏度。從1997年至2021年,高山冰川的冰層厚度減少了30米。格陵蘭島冰蓋正在融化,導致海平面加速上升。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公報稱,2022年的極端熱浪、干旱和破壞性洪水使全球數百萬人受災,造成數十億美元經濟損失。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后,“氣候災難將成為人類面臨的下一個危機”?!堵摵蠂鴼夂蜃兓蚣芄s》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提出了“共同落實”的口號,就是呼吁全球需要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避免氣候災難的到來。
專家建議,應對全球變暖,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尤其是南北合作。如果富裕國家只想著降低自己的排放量,而不是致力于讓每個人都切實用上清潔技術,那么零排放的目標將永遠不會實現。
其次,需要分利用工程學、物理學、環境科學、經濟學等科學應對氣候變化,規劃通往低碳未來的“公正轉型”。應意識到能源轉型對一些依賴當前能源體系的人來說影響巨大,許多人的生計直接或間接依賴相關產業,因此需要為轉型過程中最脆弱群體和地區提供支撐。
同時,需要
政策、技術和
市場“三管齊下”。激勵創新,加大關鍵領域的研發投資力度,同時利用專門制定的政策,深入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并尋找為技術公司提供支持的投資者和金融市場。
還要加快尋找替代能源,走上綠色發展道路。埃及開羅大學教授瓦利德·賈巴拉說,綠色發展并不是一個替補選項,而是全世界限制
碳排放、保護環境的一條不可替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