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治理和
碳中和進程進入快車道,
碳排放權正在成為世界范圍的重要戰略資源。2021年7月16日全國
碳交易市場正式開市,經過一年的實踐,全國
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運行平穩有序。
截至2022年7月13日收盤,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約1.94億噸,累計成交額約84.9億元,已經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以來,收盤價最低41元/噸,最高達到62元/噸。碳價從48元/噸起步,2021年度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為54.22元/噸,較7月16日首日開盤價上漲13%。截至7月13日收盤價59.1元/噸,較首日開盤價上漲23.1%。
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目前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表現并不足以反映其潛力,未來還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一,在進入碳市場的配額方面,目前的全國碳市場,首批納入的是
電力行業,這部分雖然屬于碳排放最大,也是需要最優先考慮的部分,但是在其他生產制造領域,碳排放也不容忽視。后續必然會擴大準入行業,從而進一步增加市場活力。預計在
石化、
化工、
建材、
鋼鐵、
有色、
造紙、
航空等行業覆蓋之后,全國碳市場的配額總量有可能會從目前的45億噸擴容到70億噸,覆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0%左右。
第二,碳市場交易率和交易量將大幅提升,并在我國經濟與金融中發揮更大作用。目前,我國碳市場的活躍度還不高,交易率不到4%,與歐盟碳交易市場超過400%的交易率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但這也顯示出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潛力。我國碳交易市場交易率較低,一是因為進入碳市場的行業較少,目前只有燃煤電廠一個行業,碳交易市場活躍度依賴于交易主體之間的碳
減排成本差異,只有較多行業進入,才能增加減排企業成本之間的差異,提升市場交易活躍度;二是因為我國碳市場金融化不足,還沒有發揮好金融推動擴大交易范圍和交易額,調動市場活躍度的能力。目前我國碳市場基本還是一級市場,二級市場還沒有很好地開發出來,比如,碳期貨等衍生產品還沒有開展。隨著我國進入碳市場的行業增多,碳市場金融化逐漸成熟,我國的碳市場交易率和成交額將大幅提升。2021年歐盟的年度交易額就達到了6830億歐元,等值4.7萬億元人民幣,但其進入交易系統的排放量僅為14億噸。我國八大行業加入后,進入碳市場的配額總量將達到70億噸,是歐盟的5倍,如果我國的碳市場活躍度提升后,年度交易額有望突破23萬億元人民幣。
第三,我國碳交易市場體系類型和產品將更加完善,形成以全國強制性碳交易市場為主體、自愿
碳減排市場和
碳普惠交易為補充的綜合發展體系。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是供給與需求互動的結果。強制性碳減排交易市場,是滿足大型排放源減排交易的需求,但是,中小型減碳項目,其減碳產生的環境效益也需要獲得合理的回報,才能解決因為外部性激勵不足導致的減排供給缺乏的
問題。這時候,自愿碳減排市場就可以彌補強制性碳減排市場的空缺部分。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廣大居民的綠色消費激勵必不可少,此時,各種類型的碳普惠交易平臺被開發出來,以滿足居民參加碳交易的需求。所以,隨著碳減排市場供給與需求的發展,我國的碳交易市場類型和產品將會更加完善,更加多樣化。
碳市場運作非常重要
碳市場的運作,對于雙碳目標的實現,以及經濟與減碳的雙贏,至關重要。目前碳中和資金供給嚴重不足,僅靠財政供給無法滿足需求;而且低碳技術碳減排項目目前普遍經濟強度較弱,風險較高,社會資金參與積極性不足。
運用碳交易市場,可以有效地增加碳減排項目收益,幫助其增加市場競爭力,擠出高碳產業,實現低碳綠色技術對高碳設備的替代。以
北京公交集團為例,該公司于2016年被納入碳市場管理,積極推進低碳排放的電動車、天然氣車替代高碳排放的柴油車。與2016年相比,該公司2020年柴油消耗量下降近60%,碳排放強度下降了11%以上。2018年起,該公司碳排放配額開始富余。2020年富余3.9萬噸碳排放配額,獲得市場收益270余萬元,為綠色
交通轉型增加了項目收益。
碳市場還可以通過
碳配額回購等方式實現增強企業收益的作用。如2016年招銀國金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銀國金”)和北京華遠意通熱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遠意通”)實現一筆回購融資協議的簽約,融資規模為1000萬元人民幣。華遠意通向招銀國金出售配額,并約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照約定價格回購所售配額,從而獲得了短期資金融通。這既增加碳市場的活躍度和企業的融資能力,也提升了企業
碳資產管理的能力,可以減輕實體企業運營負擔,提升
節能減碳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社會對碳配額資產價值的認可,讓金融創新更好服務于北京市的節能減碳和實體經濟發展。
各類自愿減排市場還可以進一步實現減碳項目環境效益的資本化,增加減碳項目市場收益,幫助低碳零碳技術拓展市場。清潔能源發電、綠色建筑等項目均可開發成為自愿碳減排項目,產生經
認證的碳減排量,以國家核證自愿減排標準(
ccer)開發的自愿碳減排項目,按照目前全國碳市場價格60元/噸的情況下估算,能夠提升項目收入5%-10%左右,具有可觀的項目增強收益。
各類國際碳減排標準也納入我國市場,為碳減排項目引入國際資金。2021年,鄭州市地熱供熱系統引入了基于地熱能的空間供熱系統,實現鄭州市一系列新建住宅建筑的冬季供熱,取代了傳統的燃煤鍋爐供熱,該項目可為88.13萬平方米的新建住宅樓提供地熱,總供熱負荷為440.65兆瓦,減排信用額將使用地熱能而不是燃燒化石燃料進行空間供暖。該項目獲得國際自愿減排黃金標準認證,減排計入期為5年,經認證的二氧化碳減排量為243.53萬噸,企業因此獲得了8342.12萬元的賣碳收益。
我認為,盟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很值得我們借鑒。歐盟碳市場在2005年建立之初,也遇到了很多波折和困境,碳價波動劇烈,甚至下跌接近零,交易率低市場活躍度低。但是,經過了17年的發展完善,歐盟碳市場年度交易額已達到了4.7萬億元人民幣,不僅在碳減排碳中和方面實現了很高的環境績效,而且還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增長,提升了歐元的國際化水平。也就是說,歐盟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在碳交易市場建立和推進之初,很多人會擔心,會不會影響經濟增長,我們是不是在做經濟與環境的選擇題,但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帶給我們最大的國際經驗是,完善的碳交易市場的運行,因為是用市場的手段,幫助低碳技術擠出傳統高碳技術,占領更多市場份額。在這種逐漸的擠出和替代中,市場中的總資源并沒有減少,只是在碳交易市場的作用下,由高碳行業轉移到低碳甚至零碳行業,在這一轉移中,就業率和GDP并沒有減少和下降,反而會因為新興低碳行業較強的國際市場拓展能力,而提升了就業率,促進了GDP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