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濟南一區域推出的“集中供冷”模式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
從今年開始,濟南中央商務區(CBD)片區開始試運行集中供冷模式,目前已覆蓋了片區內辦公樓、酒店、商業綜合體等公建用戶近21萬平方米,整個項目采用同一套市政管網,冬天進行供暖、夏季供冷。這一制冷模式已于7月初開始試行。
“我們機構測算整個項目供冷面積達到220萬平方米以后,每年可以減少大約12萬噸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大約相當于1萬戶家庭夏季一年空調制冷所產生的碳排放?!睗夏茉醇瘓F所屬濟南能投集團
山東睿冠電能熱力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崔玥在接受濟南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外一些商業建筑群、大學校園已經陸續使用區域供冷方式,如法國的拉德芳斯CBD.目前,
深圳前海、廣州大學城、
北京中關村等商業區也開始使用集中供冷模式。
然而,伴隨著區域集中供冷模式的推廣落地,學術界對這種模式爭論一直不斷。
曾參與前期集中供冷方案論證的同圓設計集團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最近幾天接到多個電話向他咨詢集中供冷技術的利與弊;多位建筑設計院專家也在疑惑,為什么突然有那么多人問起“集中供冷”話題。
“實際上,國內很多采用區域集中供冷的項目運行后發現效果并不理想?!眳⑴c過區域供冷項目方案論證或實踐的多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集中供冷模式并非適合所有用能場景,綜合來看還是更適合在城市CBD中心、空調冷負荷密度大的城市街區運營。
同濟大學教授龍惟定表示,目前國外在推第五代區域供冷供熱系統,這是一種既集中又分散的模式。另外,目前歐洲提出了“能源即服務”理念,這是對當下減碳、天然氣能源危機、建筑舒適品質等各種因素權衡后的能源理念,在這種理念影響下,城市區域供冷供暖模式也許不再是絕對的集中或分散。
━━━━
“集中供冷”來了?
區域集中供冷通過集中設置冷站來代替分散式的制冷機房,選用高效率的制冷機組代替分散式的小機組,選用高效的大型冷卻塔代替分散式小冷卻塔,解決了設施占地
問題,成為建設集約型城市的加分項。
對于濟南中央商務區(CBD)片區開始試運行集中供冷模式,龍惟定表示,“濟南CBD建筑群類型適合區域供冷模式?!?/div>
龍惟定表示,國內外對集中供冷適合的場合有一些指標要求,一是建筑密度高,如城市CBD中心;二是對空調供冷需求密度大,常年需要穩定供冷;三是建筑群中擁有不同功能的建筑,比如商場、酒店、辦公、公寓等,用能時間不同,可以將負荷拉平;四是周邊有自然資源可以利用最好,比如帶輔助冷熱源的海洋水等。
“分析實際運行數據表明,對于2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集中供冷的建設及使用成本低于樓宇單獨配置空調機組的成本;對于一般商業建筑,兩者建設及使用成本相當?!蓖瑘A設計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對于高建筑密度、高用冷需求的建筑群,集中供冷由于采用大型先進高效的冷水機組,其制冷能效遠高于普通空調,同時考慮不同建筑錯峰需求,總裝機容量及使用成本低于每個樓宇單獨配置空調系統。但對于低密度商業建筑或用能需求不規律的區域,樓宇獨立空調系統相對靈活,其建設及使用成本一般也低于集中供冷。
集中供冷整體能效水平偏低?
來自北京暖通空調界一位資深工程師告訴記者,目前行業內制冷成本比制熱要高很多(能源成本5倍以上),所以對損耗的敏感度很高,恰恰輸送冷媒比輸送熱媒更易產生輸配損耗(因為有冷凝結露問題),加上建筑對供冷的需求不同于供熱,多數時候是間歇的(供熱需求是連續的),需求的不穩定性更加劇輸配損耗。
目前集中供熱模式,從出水到末端溫差很大,從熱電廠或者換熱站出水的溫度在70度以上,到了用戶末端回收在20多度,有接近幾十度溫差,因此熱量損耗整體影響不大。供冷水溫溫差則不超過10度,因此,管道輸送過程中損耗之后,冷水溫度幾乎無法滿足要求。
“曾參與過廣州一個項目,經過方案論證后得出結論是不適合區域供冷,最后選擇了分布式能源站?!眮碜晕靼驳囊晃痪G色建筑咨詢人士表示,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區域供冷冷水溫差太小,耗電輸冷比太高,導致水泵能耗過大,整體能效水平低。
“為什么很多集中供冷項目效果不理想,其實并不是技術方面先天不足,目前集中供冷技術在日本用的也比較多?!饼埼┒ㄕf,也有設計理念問題。
據他介紹,目前很多集中供冷項目能源規劃基本是按照
電力系統設計。電力系統以可靠性和安全為主,能夠覆蓋區域最大負荷,比如區域內有大學、醫院、商場,就將3類建筑最大用能負荷疊加起來。目前集中供冷項目能源規劃也是按此模式,最多最后將所有負荷乘以一個0.7或者0.8的使用系數?!斑@樣算法過于粗放,遠遠不是實際情況,本來很多建筑用冷都不是滿負荷的,用能時間也不同,造成最后管道效率很低?!?/div>
目前學術界反對集中供冷的專家,正是認為該種模式能源效率低、效益差,并不具備大規模、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條件。
━━━━
能源效率PK費用
與學術界關注能源效率相比,用戶則更關注“能享受到更多舒適且不多花錢”。網上評論普遍表示,要是沒有比家用空調降低多少成本,就沒有必要;有人表示,自己所在的小區就是采用集中供冷模式,夏季制冷費大概是2200元,平均每月500元,費用有些高。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前些年因為“冷量能源費比較貴”,在南方一個集中供冷項目中,還發生過用戶單位集體偷冷量事件,用戶還裝了自動控制系統控制冷量使用,甚至直接停用。
根據媒體報道,目前濟南CBD的供冷費結算采用掛表計量方式,按冷量結算,用戶使用才會產生費用,不實用無任何費用產生。項目運營方表示后期也將針對高端住宅用戶推出集中供冷服務,考慮到居民用戶用冷的舒適性和節約性,將會采用按面積收費或者掛表計量按冷量收費兩種形式。
龍惟定提到,其實適合集中供冷的項目還有一個潛在條件,就是對舒適品質有要求的用戶,對費用相對不是很敏感。
他介紹,上海一個采用區域集中供冷的高端產業園項目,入駐了微軟、騰訊等“大廠”,希望給員工提供一個高舒適度的環境品質,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園區的“取冷費”是算到物業費中,每平方米物業費用提取2美元能源費,這個費用覆蓋能源成本綽綽有余,所以園區集中供冷項目經濟效益很好,至于能源效率則是運營方考慮的事情。
另外,龍惟定還介紹了上海一個采用集中供冷的住宅項目,據其中住戶反饋,到家可以開啟空調,并且不用負責維修清洗,整個夏季取冷費大概在1000多元左右,跟分體空調差不多?!白粲X得這個價格可以接受,生活品質得到提高,并且很省心?!?/div>
“從
節能和能源效率來講,上述兩個項目可能并不高;但從生活品質和服務角度來講,用戶還是比較滿意的?!饼埼┒ㄕf。